從張曼娟的Michael Jackson事件看媒體形塑偶像的面貌
很難想像張曼娟老師捲入了一場文字與媒體的紛爭,從高中時代就讀張曼娟老師的書,也是從高中開始聽Michael Jackson的西洋音樂,怎麼張曼娟老師因為發表一篇文章,而遭到MJ 迷的撻伐,從媒體看了新聞,原來在張曼娟的文章中,錯用一個非常爭議的標題 “活成笑話,死成神話”,就今日的新聞媒體而言,這個標題應該非常符合台灣當今媒體的胃口,因為十足具有話題性。然而這樣驚悚的標題是不是符合事實,或者與張曼娟老師的文章內容相稱,我已經無從得知,我只能從張曼娟老師的道歉信中,略知他對於MJ的描述,張曼娟老師儼然是媒體的受害者,因為他對於MJ的了解,也是從媒體訊息中,形塑張曼娟老師對MJ的認知,因此他張曼娟認為MJ活著的時候,許多媒體把它當成笑話看;而在他死後,在重新認識他,而推崇MJ幾乎到了神話的地位。
我因為讀書在台北讀書的關係,也剛好在93年看到了MJ來到盛況,當時他已經是從黑色的膚色變成白色的膚色,並且需要用厚重的粉掩飾他的黑斑,當然當時我從台灣媒體對他的認識,媒體一直的質疑他是想要漂白成為白人,當然這是媒體對大眾的洗腦,很自然的大家對MJ的新聞話題總是繞在膚色、性侵疑雲或是其他具有爭議的議題上,因為這是媒體認為會吸引觀眾的地方,也就我們一般稱之的新聞點,所以在一次李國修的屏風表演的一場戲中,描述記者就是繞著一沱大便的蒼蠅,當時看了會心一笑,事後想想,好像記者工作好像真的是那麼一回事,並不全然這場戲改變了我的生涯發展,但確實已經幾乎忘記那齣戲叫什麼名字,但這一句話確認我明記於心,好像腳底抹油,在也不回頭的離開曾經是大學時代第一志願的工作。
而台灣媒體在九十年代後開放,有線電視媒體日以夜繼的對民眾洗腦,大部分的內容都是不斷的對單一新聞不斷的播送,只是因為他具有話題性,近來台灣媒體最熱愛的人大概就是陳幸妤,他受到媒體的迫害其實宛如MJ,民眾已經幾乎忘了新聞的本質,例如MJ的音樂才華或者國務機要費的問題,而幾乎是以放大鏡在看這些具有新聞點的人物,從頭到腳鉅細靡遺,媒體誘發民眾的好奇心,也同時不斷的提供新聞,這個過程其實也就如MJ的藥物過量一樣,媒體和閱聽中之間,也是不斷的彼此施打藥物,結果藥物就需要越來越強,才能彼此滿足,媒體與閱聽眾之間就形成今日的惡性循環無以反覆。
一點都不好奇張曼娟老師對MJ的誤解,因為那是一般人經常從MJ報導中,自然形塑對MJ的印象,因為從過去在台灣,我對MJ的印象,除了喜愛他的音樂,但是對於他的印象,總是停留在一些負面的報導,很少報導他對於慈善團體的捐贈,對於弱勢兒童的協助,摧毀一個人遠比對一個人歌攻誦德具有新聞話題。MJ生長的年代,因為當時的美國社會文化,他無法避免的需要面對種族歧視的問題,就甚至包含到今天美國總統歐巴馬參加NAACP(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)美國社會仍有種族歧視的問題;甚至今天的水星報還指出他就任至今,已經半年以上了,直到這一次的非洲之行,才在媒體公開的指出他的血液流著非洲人的血。那更何況在七十年代就暴紅的一個黑人小男孩,並且在八十年代紅遍世界,當時白人主流的媒體沒有一個是想盡辦法,來摧毀這樣的神話,雖然並不全然因為種族歧視的關係,因為之後的布蘭你妮也深受暴紅之害,但是MJ受害甚於所有的巨星,他之所以與眾不同有很大的原因來自於他對於自身對音樂、對於外表的高度完美的自我要求,但媒體對於MJ的與眾不同的詮釋,大抵是來自於詆毀多於讚賞,因此MJ令人產生迷惑的魅力來自於這樣的因果關係;而粉絲對於他的熱情,也就如他自己曾經說過MJ是不會死,那是一句有心無心的自我調侃,但確實他的音樂及現場表能的張力絕對是不死的傳奇,MJ留給是人的形貌是媒體跟觀眾之間互相形塑的結果,沒有人可以真正得知他面紗下的真實面目了。MJ現象應該可以作為許多研究的題目,包含兒童保護、媒體文化的研究、及美國社會文化的變遷等等相關的議題。
Pearl Wu @Sunnyvale 2009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